胃癌是位居我国男女癌症发病率第2位、第5位,死亡率第3位、第3位的恶性肿瘤,早期胃癌临床上常常被认为是可以根治的胃癌疾病。但大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胃癌的临床治愈是以五年生存率为标准。并且,大家还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被认为可以治愈的早期胃癌患者,往往会出现术后癌症复发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胃癌发病与复发,与它解剖与生理功能有关。
胃的解剖与生理
胃位于上腹部,介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临床上把胃分为贲门胃底区、胃体区和胃窦幽门区,其中贲门区有大量分泌黏液的贲门腺,胃底和胃体有大量分泌盐酸和抗贫血因子的壁细胞,胃窦区存在大量的幽门腺,而幽门腺除有主细胞外,还含有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分泌组胺、5-羟色胺和其他多肽类激素的嗜银细胞和其他内分泌细胞。这一解剖结构特点,也决定了胃窦部是最容易发生炎症、溃疡与癌变的部位。另外,胃的血液循环血管分支非常丰富,胃的粘膜下层也有丰富的血管网,与之相对应的是胃的粘膜下层淋巴管网也是非常丰富。胃的血液、淋巴分布特点,决定了一旦胃粘膜发生癌变,癌细胞就很容易发生早期淋巴转移与远处血行转,这也是胃癌疗效差、死亡率的原因。
胃癌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研磨、输送和消化食物。因此,来自食物中的各种感染因素与食物中的致癌因素,对胃粘膜细胞的危害是全方位的,而幽门的解剖特点,致癌因素在胃窦部的停留时间最长,由此,也让胃窦部成为胃癌的高发部位。
说起胃癌,它的复发与胃癌的发病是分不开的。
胃癌的发病,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但导致胃癌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有感染因素、环境饮食生活因素与胃本身的癌前变化有关,但后者的出现,其实也与感染、环境饮食因素的存在有关。因此,总结起来,真正导致胃癌疾病高发的仍然是感染与环境饮食生活因素。但这二者导致胃癌的发病,是一个长期慢性病变过程。在这一癌变进程中,各种致癌因素对胃粘膜细胞的损害是影响全部胃粘膜细胞的。
幽门螺杆菌因此,一旦某处发生胃癌,这也意味着其他部位的胃粘膜细胞,成为了不同癌变进程中的病变细胞之一。当某处早期胃癌切除后,仍处于病变阶段的胃粘膜细胞,在术后致癌因素的继续影响下,仍然有可能进展为胃癌。
胃癌的复发,与目前的医学诊治水平不足有关。
胃癌是由粘膜上皮细胞癌变的结果,由于胃粘膜下层有着丰富的淋巴与血管,癌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让胃癌细胞非常容易侵入粘膜下层,而发生淋巴转移与血行转移情况。而癌症的微转移,仍然是目前科学界难于发现与解决的难题。因此,对于一个早期胃癌患者。我们根本无法判断他是否存在转移,而诊断上的不足,就有可能带来了治疗上的南辕北辙。因此,“早期胃癌”患者,做了“胃癌根治术”后,出现术后胃癌复发的情况,想来大家也就不觉得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