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指因乳糖酶数量不足或活性低下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系统症状,是一种最常见的食物不耐受的形式。
当乳糖不能被消化时,会被肠道细菌发酵,引发乳糖不耐受症状,如慢性、迁延性腹泻,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严重者在婴幼儿时期可致生长发育迟缓,儿童期可出现营养不良及佝偻病等[1]。
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和科普力度的加大,大家对于乳糖不耐受已较为熟知,但在乳糖不耐受的管理上还存在误区和疑问。
误区和疑问
1.对于乳糖不耐受仅仅只是回避乳糖饮食这么简单吗?又需要回避多久?
2.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乳糖不耐受,要暂停母乳喂养吗?
3.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低乳糖配方和取乳糖配方如何选择?
4.乳糖酶怎么服用?其有效性如何?
5.益生菌能否用于乳糖不耐受?
掌握管理,关键还在弄清病因:
乳糖是一种双糖,存在于许多乳制品中,由半乳糖通过β-1糖苷键与葡萄糖结合而组成。乳糖被结合在小肠刷状缘膜上的β-半乳糖苷酶(乳糖酶)水解,然后葡萄糖和半乳糖在小肠内都被积极吸收。
有研究表明[2],所有引起小肠损伤的病理条件都可以诱导乳糖酶缺乏,从而决定继发性和短暂性乳糖酶缺乏。当乳糖酶活性不足时,含乳糖食物不能在肠道充分吸收而滞留在肠道内,引起不同的肠道或肠外症状。
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乳糖酶缺乏的类型相关,根据乳糖酶缺乏的原因不同将乳糖酶缺乏分为以下类型: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征是出生时即酶活性缺失或减少。
原发性乳糖不耐症或成人型乳糖酶缺乏: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乳糖酶基因表达过程异常引起。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症:一种由肠道损伤引起的短暂状态,继发于多种疾病,如感染、食物过敏、乳糜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克罗恩病或放疗/化疗引起的肠炎。
下面主要围绕乳糖酶缺乏的不同类型来回答上文提出的5点疑问。
Q1
对于乳糖不耐受仅仅只是回避乳糖饮食这么简单吗?需要回避多久?
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应终身禁食乳糖。
对于原发性乳糖不耐症,一般在2~4周内避免食用含乳糖的乳制品,这段时间可引起症状缓解。然后,建议逐步重新摄入乳糖含量低的乳制品,使其达到个人耐受的阈值剂量,即找到一种食物中的乳糖量不会引起渗透性腹泻的平衡,但又可以保证乳糖的摄入[2]。
对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限制乳糖饮食也只是暂时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饮食回避及额外添加乳糖酶制剂。
Q2
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乳糖不耐受,要暂停母乳喂养吗?
以往临床上治疗母乳喂养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是暂停母乳2~3周,保持无乳糖饮食后根据情况逐渐过渡,但这样容易造成乳汁分泌急剧减少,影响后续母乳喂养。随着乳糖酶制剂的应用,乳糖酶制剂理论上可以克服无乳糖饮食的缺点,尤其对于发育性乳糖酶缺乏的早产儿,无需改变原有饮食结构,保证婴幼儿继续从母乳中获得抗体等有益成分,增强患儿免疫力,缩短病程,促进病情恢复[1-2]。Q3
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低乳糖配方和去乳糖配方如何选择?
低乳糖或者去乳糖配方奶喂养可有效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但因乳糖可以参与神经系统发育、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的吸收等过程,因而一般来说无乳糖饮食2周后要逐渐过渡到低乳糖饮食直至患儿耐受。
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者应长期应用去乳糖配方奶粉;
对于原发性及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者,这两种奶粉的选择主要根据症状轻重来选择,症状轻者,可选用低乳糖配方奶粉;症状重者,可暂时性选择去乳糖配方奶粉,待症状完全缓解后2~4周,可选用低乳糖配方奶喂养,之后可逐渐增加摄入乳糖量或少量多次以增加乳糖耐受性[3]。
Q4
乳糖酶怎么服用,其有效性如何?
乳糖酶添加需在喂奶前或者与喂奶同时进行,母乳喂养患儿在喂养前添加乳糖酶,配方奶喂养患儿则为乳糖酶同奶液混匀后喂养,温度需控制在37~50℃,其可使70~80%乳糖水解[4]。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乳糖酶治疗儿童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疗程,减少排便次数,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良好[5-7]。随着对于乳糖不耐受机制研究进展的深入,目前市场上推出了第三代乳糖酶三联制剂,包含乳糖酶、双歧杆菌和低聚半乳糖。Q5
益生菌能否用于乳糖不耐受?
益生菌通过增加小肠的总水解能力和增加结肠发酵来促进乳糖不耐受症患儿肠道中的乳糖消化,并降低发酵产物中的乳糖浓度,增加随发酵产物进入小肠的乳糖酶活性[8]。简言之,益生菌可以很好地改善机体对乳糖的代谢吸收;并可使胃排空速度和肠转运时间减慢,延长小肠内残存乳糖酶消化乳糖的时间。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属的菌株是胃肠道菌群的主要类群,对改善乳糖不耐受有益。综上,考虑到乳糖对于儿童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应对乳糖不耐受不仅仅是回避乳糖饮食这么简单,应当分情况采取不同管理措施,一般对于原发性后者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乳糖回避2~3周后,之后可逐渐增加摄入乳糖量或少量多次以增加乳糖耐受性。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乳糖不耐受,不建议暂停母乳喂养,可适当添加乳糖酶制剂。
本文作者:邵彩林,广州中医院
策划:晴天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投稿与合作:xupeiqin
dxy.cn长期征稿/waiting/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病例分析、诊疗心得、干货梳理、科室悲喜小故事等等,
只要儿科相关,欢迎多多投稿!
投稿邮箱:xupeiqin
dxy.cn参考文献:[1]李洋洋,刘捷,曾超美.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研究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30(02):-.
[2]DiCostanzoM,BerniCR.LactoseIntolerance:CommonMisunderstandings[J].AnnNutrMetab,,73Suppl4:30-37.
[3]SzilagyiA,IshayekN.LactoseIntolerance,DairyAvoidance,andTreatmentOptions[J].Nutrients,,10(12).
[4]张小娇,姜毅,张艳玲,等.婴儿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大便pH值的诊断意义[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
[5]王丽,王依闻,谭金童,等.乳糖酶添加剂对早产儿乳糖不耐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3(07):-.
[6]陆茹,刁志英,徐小祥.乳糖酶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19(02):23-25.
[7]肖奕青.乳糖酶在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14(09):-.
[8]OakSJ,JhaR.Theeffectsofprobioticsinlactoseintolerance:Asystematicreview[J].CritRevFoodSciNutr,,59(1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