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肠内营养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现汇报如下。
0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5月—年5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4例危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应用单双数球抽签方法分为对照组(n=37)与实验组(n=37)。对照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24~48(33.21±2.17)岁,其中脑梗死13例、脑出血12例、颅内感染12例;实验组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23~49(33.89±2.65)岁,其中脑梗死14例、脑出血11例、颅内感染1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危重病构成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予以对照组危重症患者常规营养治疗,具体方法:患者在禁食3d后留置胃管鼻饲,给予的食物均需要家属自制,6次/d,ml/次。予以实验组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具体方法:患者在发病24h内予以肠内营养治疗,入院后对胃部实施减压操作后,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留置硅胶鼻胃管,先使用鼻饲流质食物,在24h内胃潴留量需控制在ml以内,回抽胃液进行详细检查,同时对大便的颜色进行检查,若无异常现象则可予以肠内营养支持。采取连续灌注法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操作,由加量至全量、低浓度至高浓度的原则实施营养液灌注,营养液为营养科根据患者临床状况针对制定,采取鼻胃管输入方式,第一天泵入速度需控制在20ml/h以下,之后逐渐加速至ml/h。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与营养情况,每日泵入的营养液在~ml范围内,同时营养液的温度需控制在30~35℃范围内。
1.3观察指标
在肠内营养治疗前、后对两组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Hb、ALB、PA、TP等营养指标进行观察;另外,采用本院自制的治疗满意度调查表,对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进行评价,包括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0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营养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Hb、ALB、PA、TP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满意度对比实验组的满意度为97.30%,对照组为7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03
讨论
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危重症患者合理的应用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同时肠内营养治疗还能提高患者的内环境稳定。本文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病例对照研究,提示早期开展肠内营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包括血红蛋白、白蛋白、前蛋白及总蛋白较常规营养均有明显提高。这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患者抗感染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当前临床工作需尽早予以危重症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治疗。
适当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危重症患者度过危险时期,有效减轻疾病所引发的高蛋白分解状态,肠内营养治疗还能帮助患者改善机体免疫情况,以此稳定血浆蛋白的浓度,进而提高患者的胶体渗透压,使患者能维持良好的内环境。肠内营养治疗能防止中心静脉插管所引发的并发症,能使危重症患者获取更接近健康人群的生理状态,以此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同时,在予以肠内营养治疗的时间上,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不仅能促进肠道的完整性,预防细菌的转移,而且还能获取细胞代谢所需要的物质,以此满足机体营养需求,有效符合生理代谢的需求。
另外,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还能确保呼吸道的通畅与控制颅内压的稳定,通过肠内营养治疗有助于稳定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次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各项营养指标与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患者对该治疗措施满意度较高,能有效促进危重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本文未把患者感染指标及控制情况纳入统计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尚需更大数量、更多观察指标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彩丽
作者单位:医院神经内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