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治疗已经成为治愈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急性疾病,什么时候补?补多少?中西医各有说法。
虚不受补所说的“虚”是中医所谓的虚证,是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虚不受补与滋养型营养支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联系?、互相补充。
虚不受补?:指的是身体虚弱到一定程度时,无法承受补益性治疗的情况。这种现象可发生在急性疾病,也可以发生在慢性疾病、体质虚弱或年老体衰的人身上。当人体极度虚弱,其消化吸收功能也较差,此时无章法的大补不仅无效,反而有害,此时消化系统无法承受,而出现各种不适,如消化不良、腹胀、胃食管返流、吸入性肺炎、腹泻或便秘。
多样食物保证充足的营养中医认为虚不受补有以下理由
第一,身体虚弱之人,不适合药力过猛的补品,需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慢慢补,因为虚证,不仅仅是脾胃功能虚弱,而且还关乎其它脏腑的功能状态,只有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升降出入正常,气血旺盛,补益才能起作用。第二,一些人除了肠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状况差,还可能夹杂痰湿热、瘀血,舌苔厚腻,舌底脉络迂曲,胃口不开,纳呆纳差,再服用滋腻补品,消化不良的症状必然加重。第三,对一些急性疾病的患病,首先要祛除邪气,缓解表证,所谓“祛邪务尽”,方能进补。否则“关门留寇”,不但补药不能耐受,而且疾病还会缠绵难愈。第四,中医认为脾胃之气与五脏之气皆相关,五脏之气皆相贯通,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五脏相关,肺主气,脾益气,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脾主运化,转输精微。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脾气散精,肝胃调和,气机通畅。
所以脾胃虚弱、胃气不足、心肺气弱、肝胃气逆、心肾不交均可导致“虚不受补”。
所以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差,服用滋腻补品后,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肠负担,加重消化不良等症状。
脾胃虚弱虚不受补中医云:“虚则补之”,“实则泄之”,但这个“虚”一定要辨别部位,评估脾胃功能是否耐受,也要辨证寒热,否则过量服用温热药而出现“上火”征象,热药又有火,容易伤其阴。如虚不受补之体,又患虚性肾病,则桂附等温热药不用或用少量,只可用平补、清补之品,如生地、天冬、麦冬、石斛等,缓缓调补之。又患脾胃病虚不受补之体,气阴两虚,可少量用党参,太子参益气。脾胃虚弱,可用焦白术,扁豆健脾。理气不伤阴,多用花类,如佛手花、厚朴花、玫瑰花等,滋腻的中药,例如熟地、黄芪、枸杞影响人的胃口,服用过多容易造成饱腹感。
中医也重视蛋白质补益类药物的应用,认识到动物蛋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有益于伤口愈合,缩短病后恢复时长。常用的有阿胶、鲫鱼、鸡子黄、鸡内金、鹿茸、胎盘、羊肉、动物内脏等血肉有情之品。开始补益时用药量宜轻,服药见效后,逐渐加大药量,治疗虚不受补之人,当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滋养型营养支持治疗(Trophic-feeding)是重症医学的新理论,包含两种含义,一是补充养分、营养肠粘膜上皮细胞;二是提供基本营养物质、热量。通常滋养型胃肠喂养速度不超过10-20ml/h,每日热量不超kcal,相比于允许性低喂养,其每日热量更低。?
胃肠黏膜需要食物营养重症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30%~50%,这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和ICU留住时间,还显著增加了感染、ICU获得性肌无力等并发症的风险。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重症患者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相对稳定时,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预后。
由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能量供应50%来自上皮细胞吸收精微物质、糖、维生素。所以保证肠粘膜的直接营养很重要。如果中断肠内营养,长期给予肠外营养,肠粘膜上皮细胞就会因缺乏营养而萎缩、变性甚至凋亡,胃肠道吸收宏量营养素、水及电解质的能力下降,以及胃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动力障碍,如果过量、过早行使肠内营养,就会造成胃排空延迟、胃潴留、呕吐、消化道出血、麻痹性肠梗阻、肠内营养不耐受、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
如果是老年人,过量的喂养很容易引起胃食道反流,吸入性肺炎,是老年人隐匿性肺部感染最常见的原因。
胃肠胀气,反流误吸EDEN研究在例需要机械通气的急性肺损伤患者中,评估了前6天进行滋养型喂养或足量喂养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滋养型喂养和标准喂养在无机械通气天数、60天死亡率、感染并发症方面相似,但滋养型喂养组呕吐、便秘发生率更低,胃残余量更少。
近年来指南推荐老年危重患者以低剂量起始喂养(10~20kcal/h或kcal/d),后续喂养上调速度可根据胃肠功能耐受情况谨慎调整,5~7天逐渐达到目标喂养量
推荐老年危重患者将1.2~2.0g/kg·d作为蛋白质供给目标,根据营养状况、疾病状况和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
推荐老年危重患者适当提高脂肪供能比,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一般不超过非蛋白热量的50%)。推荐老年危重患者适当补充ω-3脂肪酸,以改善患者预后。
?所以滋养性营养可理解为一种温和、适度的营养补充方式,旨在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摄入来滋养身体,改善体质。这与虚不受补中的“大补”形成对比,更强调温和与适度。
?两者联系?:对于虚不受补的人群,滋养性喂养可能是一种更合适的营养补充方式。通过温和调养,逐步改善脾胃功能,提高身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
总之,虚不受补时应避免盲目大补,而应采用滋养性喂养等温和方式,结合个人体质、胃肠功能、营养状况、耐受程度,逐步调整,以中医的理念,西医的具体实施方法,中西医结合,有效促进重症患者尽快恢复。
中西医结合调理胃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