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鼻胃管喂养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胃肠不耐受、误吸、反流及胃潴留等并发症,这些都可能增加患者的感染风险。然而,鼻空肠管置入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巧妙地绕过了胃部,直接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小肠,从而减少了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和肺部的风险,降低了误吸的可能性。
重症医学科主任徐梦指出,肠内营养治疗是患者营养支持的重要方式。然而,仅靠传统的鼻胃管喂养已无法满足当前临床患者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危重症、意识障碍以及机械通气的患者来说,反流和误吸的风险更高,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延长住院时间。相比之下,经鼻空肠管进行的幽门后喂养方式能够有效地预防反流和误吸的发生,从而保护患者的气道。此外,鼻空肠管具有较长的留置时间和较低的更换频次,能够减少患者因反复置管而产生的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盲插鼻空肠管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护理操作技术。它要求护理人员在不借助任何工具(如胃镜、X线)的情况下,利用精湛的手法和技巧,将空肠管由鼻腔精确地送入十二指肠或空肠。这一技术的成功实施,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还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2月7日,医院重症医学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成功开展了该院首例徒手经鼻空肠管置入术。这一创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为重症患者开辟了一条性命攸关的营养通道,也为那些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此次手术的顺利完成,医院在护理领域的专业水平,医院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月5日,一位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入住医院重症医学科。患者神志清晰,但因呼吸衰竭而需经口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吞咽功能障碍导致痰液增多,经过留置胃管进行鼻饲流质饮食后,却出现了返流现象,影响了药物及营养液的吸收,引发了胃肠功能紊乱,包括胃潴留和腹泻等不耐受症状,进一步加剧了肺部感染的风险,使患者的病情更加危急。在此情况下,营养支持变得尤为迫切。
重症医学科主任徐梦迅速组织医护团队进行讨论,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团队决定将喂养方式调整为幽门后喂养。随后,在科室护士长许红兰的指导下,医院综合ICU进修3个月的护师高帅在床旁为患者进行了经鼻空肠管置入术,置入深度达05公分。置管结束后回抽液体,其pH值为9,呈现碱性,胸片显示典型的“双C型”影像,即“α征”,确认导管已成功到达十二指肠降部。至此,可以确认导管已通过幽门,喂养工作得以顺利展开。患者胃管置管后,其影像呈现典型的“α征”,即双C型影像,这进一步确认了导管已成功置入十二指肠降部,从而确保了喂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知识链接
徒手盲插鼻空肠管植入技术,是一种在不依赖其他辅助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促胃肠蠕动及手法送管,将管道直接置入患者空肠上段的技术。这一技术使得流质食物或营养液能直接注入小肠,从而最大化地保证了营养的吸收,并有效避免了胃潴留、胃部不适等返流造成误吸的风险。
那么,哪些患者适用于这种技术呢?长期卧床、吞咽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或昏迷的患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功能紊乱的重症患者,都是徒手盲插鼻空肠管植入技术的适用人群。此外,机械通气患者、颅脑损伤、脑出血、脑梗患者,以及大手术前后需要肠内营养的患者,也可以选择这种技术。
相较于其他置管技术,床旁徒手盲插鼻空肠管置入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它操作简便,置管时间短,无需其他辅助设备,从而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费用支出。此外,这项技术还能降低重症患者外出置管的转运风险,为患者的早日康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许红兰护士长介绍,此次徒手经鼻空肠管留置的成功开展,医院在重症医学科肠内营养护理方面的新突破,更为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护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护理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我们相信,未来的护理服务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系统化和全面化,为患者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