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尿*症
年4月14日记
闫某,男,56岁,*干,患慢性肾炎。
一诊:春节前后因劳累突然加重,每三至四天需要用人工肾透析治疗,血压高:/-/mmHg,NPN:(mg%)左右,乏倦头晕,胃(纳)差,浮肿,尿少,便秘,每日尿量只cc左右,卧床不起,舌淡嫩齿印苔厚浊,脉弦劲病症危重,脾肾两虚所致。
处方:北芪30g,茯苓30g,白术24g,菟丝子12g,肉桂心3g,白芍15g,熟附子9g,鸡血藤24g,红花4.5g,醋大*6g(后下)。
二诊:4月23日,服上药二剂后即能下床活动,隔八天才做一次人工肾透析,血压稍降,/90-/mmHg,胃纳仍差,大便一天三、四次,量约cc,尿量约-cc,但只于大便时有小便。
处方:北芪45g,苓皮45g,白术30g,菟丝子15g,肉桂心4.5g,白芍15g,熟附子12g,鸡血藤30g,红花4.5g,桃仁6g,醋大*9g(后下)。
邓老手稿
按语
慢性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因起病缓慢,病程冗长,以虚证居多,又属水肿“阴水”范围。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中医认为水肿的发病机理与肺、脾、肾三脏失调有关,邓老认为慢性肾炎主要因脾肾两脏虚损所致,脾虚是本病的共性。因此水肿的治疗过程中,邓老认应时时注意调补脾气,保持脾气的健运,这是关键环节。处方上,邓老多选用*参、白术、山药、*芪、甘草健脾补气,薏苡仁、茯苓皮、猪苓利水而不伤正,桂枝助阳化气,牛膝逐瘀通经、补肾利尿。根据患者就诊时身体变化及症状进行加减调整,若湿重,而见苔白厚腻的,加防己、砂仁;血虚明显的去猪苓、桂枝,加当归或鸡血藤、枸杞子以养血;若见血压升高的,重用*芪(30克以上),去桂枝,加生石决明、代赭石以潜阳;若见血尿(镜下血尿)者,去桂枝,选加小叶凤尾草、淡豆豉、田七末。
若水肿严重,尤其是胸腹腔有积水者,则先治其标。如患者上半身肿甚或见胸腔积液者,可予麻*、杏仁、熟附子、生姜、赤小豆、茯苓皮,煎水服,夏天冷服,冬天温服,服后微汗出为度,待病人水肿明显减轻后,再予参苓白术散。若腹水明显,可予甘遂末1克装于空心胶囊,早晨白粥送服。
若经治疗后病人症状基本消失,唯尿蛋白长期不除者,可用邓老自拟消尿蛋白饮:*芪15~30克,龟板30克,山药15克,薏苡仁15克,玉米须30克,旱莲草12克,菟丝子12克。
脾肾阳虚型,用真武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化裁。肝肾阴虚型,多用杞菊地*汤加牛膝、车前子等。若阴阳两虚者,可用济生肾气丸。若血压高者,可加生牡蛎、草决明。脾肾衰败,浊蒙心窍型,还可用生大*30克煎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数天,可降血氨,消水肿。若出现昏迷不醒,宜即针灸人中与涌泉,如湿浊化热患者见舌苔焦黑而干,可兼灌服或鼻饲安宫牛*丸。
邓老的弟子在该病的诊疗上,一直以上述理论为指导进行遣方用药,获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如年4月到邱仕君教授处就诊的61岁张女士,就诊时需轮椅代步,有高血压、结肠癌切除手术病史,年出现面目浮肿并逐渐发展至全身浮肿,外院就医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建议进行肾脏移植,患者拒绝,寻求中医治疗。邱教授诊断为(中医)水肿,证属脾肾两虚,痰湿内阻,用真武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化裁处方,主要选用*参、*芪、白术等为患者健脾补气,茯苓皮、猪苓、泽泻等利水消肿,熟附子温补脾肾,桂枝助阳化气,牛膝逐瘀通经、补肾利尿。
患者服中药后精神及身体情况逐渐好转,年6月就诊时双下肢浮肿可见明显好转,脚踝处可见皮纹,年9月患者面目浮肿已不明显,双下肢浮肿改善较前更进一步,已无需用轮椅代步,并可自行乘车前来就诊,患者一直坚持治疗至今,现双下肢浮肿已经完全消失,生活自理,日常可进行1个多小时的行走锻炼。
附:患者张某双下肢图
本案中的方药及剂量仅适用于本案患者当时的病情,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以免贻误病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