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潴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
TUhjnbcbe - 2021/4/6 20:32:00

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是以腹胀、呕吐和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肠壁囊样积气为X线特征的一种严重疾病。90%发生于早产儿,同时伴有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者死亡率高达86%。

症状体征

大多于生后1—2天发病,初起时常常有关体温不稳、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嗜睡等全身表现,同时或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胃潴留、腹胀、呕吐、腹泻及血便、查体可见肠形、腹壁发红,腹部压痛、右下腹包块,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常并发败血症、肠穿孔或腹膜炎等。

疾病病因

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

早产儿胃酸分泌少,胃肠动力差,蛋白酶活性低,消化道黏膜通透性高,消化吸收和局部免疫反应低下,因此,在感染、肠壁缺血缺氧、不适当的肠道喂养等致病因素作用下易导致肠道损伤引发NEC。

感染

败血症或肠道感染时,细菌及其*素可直接损伤黏膜或间接通过增加炎症介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的释放,引起肠黏膜损伤,另外肠道内细菌的过度繁殖造成的肠胀也可加重肠损伤,较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克雷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病*和真菌也可引起本病。

肠黏膜缺氧缺血

机体缺氧时血液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供应。此时,肠系膜血管收缩、肠道血流量减少至正常的35%—50%,如缺血持续存在或缺血后再灌注发生,则可引起肠黏膜损伤,因此围生期窒息、严重心肺疾病、严重呼吸暂停、低体温、红细胞增多症,休克及脐动脉插管均可导致肠道损伤。

摄入高渗乳及高渗溶液

早产儿经口、经胃、或经肠摄入渗透压过高(>mmol/L)的配方乳以及深压较的高药物如维生素E、氨茶碱、消炎痛等于,大量液体由血管转入肠腔,影响肠血流灌注而损伤肠黏膜,高渗乳及高渗溶液也可直接损伤未成熟的肠黏膜。

病理生理

好发部位为回肠远端及近端升结肠,重者可累及全胃肠道,十二指肠较少受累。主要改变为肠腔充气,黏膜呈斑片状或大片坏死,肠壁不同程度积气、出血及坏死,严重时肠壁全层坏死和穿孔。

诊断检查

腹部X线平片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主要表现为麻痹性肠梗阻:小肠排列紊乱,充气明显,肠腔内可见多个液平,呈阶梯状。病情进展如肠内气体进入肠壁则出现肠壁囊样积气。肠壁间增宽,肠壁局部出现囊泡状或串珠状透亮区,浆膜下积气时可呈现线,弧状或环状透亮区,较重病例因肠内气体进入门静脉可见门静脉充气征:肝脏可见自肝门向肝内沿门静脉走行的条型或树枝状透亮影,严重者可见肠袢固定(肠坏死)气腹(肠穿孔)、和腹腔积液(腹膜炎)。肠壁囊样积气和门静脉充气征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严重者常伴有重症感染、代谢性酸中*和(或)呼吸性酸中*、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减少、DIC等、因此血气分析,大便潜血及培养、血常规及培养以及DIC筛查和确诊实验室对病情判定均十分重要。

同时具备以下三项者,即可确诊:①全身中*表现:如体温不稳、面色苍白、呼吸不规则和心动过缓等。②胃肠道表现:胃潴留、呕吐、肉眼血便、腹胀及肠鸣音消失。③腹部X线表现:肠梗阻和肠壁积气。

治疗方案

禁食

疑似患儿禁食3天,确诊病例7—10天。重症14天或更长。待临床情况好转,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后可逐渐恢复饮食。恢复喂养要从水开始,再喂糖水、稀释奶、根据病情逐步增加稀释奶浓度。

胃肠减压

禁食期间需进行胃肠减压。

抗感染

①抗生素选择: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细菌不明时可用氨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如为厌氧菌首选甲硝唑。

②疗程:疑似患儿3天,确诊病例7—10天,重症14天或更长。

支持疗法和其他治疗

禁食期间予以静脉营养维持能量及水电解质平衡,每日供给kJ(50kcal/kg),逐渐增加至—KJ(—kcal/kg),液体量—ml/hg,有凝血机制障碍时可输新鲜冰冻血浆,出现休克时给予抗休克治疗。

外科治疗

明显腹膜炎时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时应立即手术治疗。

安全提示

1、禁食时间:一旦确诊应立即禁食,轻者5~10天,重者10~15天或更长。腹胀明显时给予胃肠减压。

2、恢复进食标准: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腹部X线平片正常,一般状况明显好转。如进食后患儿又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则需再次禁食。

3、喂养食品:开始进食时,先试喂5%糖水3~5ml,2~3次后如无呕吐及腹胀,可改喂稀释的乳汁,从每次3~5ml开始,逐渐加量,每次增加1~2ml,以母乳最好,切忌用高渗乳汁。

北美医学教育基金会(北京爱博咨科技)

项目负责人:赵经理

-

手机: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