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5—80岁,男性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食管癌的早期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综合治疗。外科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首选方法,目前临床上传统的开胸手术已经逐渐被经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替代,患者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今年2月份,我科参与了心胸外科一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临床疗效明显,反映出规范的营养干预对患者术后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患者王××,男,58岁,进行性吞咽困难及黑便一周入院,身高1.72m,体重78kg,BMI指数26.37,入院后经胃镜确诊为食管下段恶性肿瘤,于2月13日行胸腹腔镜下食管部分-胃大部切除术,术中留置鼻-十二指肠营养管。
术后第1—3天,患者的肠动力尚未恢复,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热能摄入25—30kcal/kg·d,蛋白质1—1.2g/kg·d。肠外营养处方: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ml(脂肪51g,氨基酸34g,葡萄糖97g,总热能kcal),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ml(氨基酸42.5g,kcal),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50ml(谷氨酰胺10g,40kcal),10%葡萄糖注射液ml(葡萄糖50g,kcal),共提供热能kcal,氨基酸86.5g,氮13.84g。
术后第3天,患者肠道蠕动恢复,开始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第一步,经鼻肠管给予少量的温开水或糖盐水,每次20—50ml,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稀米汤、稠米汤等流食。观察病情,加强护理,注意推注速度,避免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术后5—7天,患者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进一步恢复,我科营养师指导家属制作由天然食物构成的匀浆膳。早期以馒头和蛋清为主,少渣易于吸收,从稀到稠、从少到多,逐渐过渡,每次的入量增加至ml左右,每日6—7次。
术后7—14天,匀浆膳中可以增加适量新鲜蔬菜(如绿色叶菜)和瘦肉(如去皮的鸡肉)、植物油(10g)、食盐(2—3g)等。故术后2周左右,患者可以耐受由多种食物构成的匀浆膳,且每餐的入量可以达到—ml,表明其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好。
这一段时间,鼻肠管尖端的位置在十二指肠,推注匀浆膳时要少量多餐,缓慢推注,注意患者的主观感受,避免腹胀、腹泻等情况发生。且随着肠内营养量的增加,于术后13天停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肠外营养包括氨基酸42.5g,谷氨酰胺10g,葡萄糖50g,共kcal。
术后14—21天,患者伤口愈合好,改鼻肠管为鼻胃管,匀浆膳部分口服,逐渐过渡至全部口服,质地为稠厚的泥糊状食物,每餐—ml,每日6—7次,匀浆膳中食物的总量不断增加,包括了主食、蔬菜、瘦肉、鸡蛋、奶制品、豆制品、植物油、食盐等多种食物,约提供1—kcal的热能、70—80g蛋白质、10g膳食纤维,能够经肠内途径提供患者每日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于术后18天,停用全部肠外营养,过渡为全胃肠内营养。
因为术后胃的体积缩小,贲门功能丧失,故要求经口饮食后,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每餐—ml,每日7次,半卧位或坐位进食,进食后避免弯腰、搬重物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以免食物由胃内返流至口腔,引起呛咳、误吸等,造成患者不适或发热等症状。且在晚上临睡前1—2小时不再进食,防止躺下后食物返流。同时,减少食物中油脂的含量,清淡饮食,能够加快胃的排空,减少胃潴留。
患者术后20天病情好转出院,此时,经口膳食已经由匀浆膳过渡为半流食,如拌汤、烂面条、粥、碎菜、碎肉、蛋羹、豆腐脑、奶制品等。建议患者出院后饮食宜细嚼慢咽,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避免粗糙、过热和发霉的食物,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摄入平衡而健康的饮食,长期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介绍★
作者:胡洁勇
医院(山医六院)营养科主任,主任营养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临床营养工作15年,有丰富的临床营养指导经验,擅长糖尿病、痛风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饮食治疗,脑卒中、重症烧伤、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营养治疗,以及儿童、老年人、孕产妇等人群的营养调理,在《中华临床营养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
山西省营养学会长按识别